记得小时候,一到暑假、寒假,都要背着书包,去舅舅姥姥家、姑姑姨姨家小住十天半个月,吃好吃的,回来时还能混件新衣服。
我家就这样:姐姐在常熟、弟弟、妹妹在上海。两个侄子,一个在上海、一个在深圳、三个外甥一个在无锡,一个在苏州,另一个在南京,三个外甥女更是漂远了,一个在绍兴、一个在澳洲,另一个在加拿大。可以说聚少离多。
闺女在北京,和她的哥哥、表哥、表姐、表弟了解不多,小时候见过,有点印象,估计现在走在大街上都不敢认了。
即使家族有个大群,但也很少说话,除非春节、中秋两大传统节日,长辈们在群里发几个红包,雷火竞技热闹、热闹,孩子们抢了红包说声谢谢就没影了。遇到家庭重大事情,也是长辈们电话商量,晚辈几乎不参与,怎么做说一声就行了。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,为追求更好的教育、就业与生活条件,家庭成员往往分散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。例如,有的父母在农村老家,子女在一线城市打拼事业,有的则在海外深造后定居,遥远的地理距离使得相聚成本大幅增加。同时,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,忙于应对工作任务、家庭琐事等,无暇安排长途旅行去与亲人相聚。即便有假期,也更倾向于短暂的休息或处理个人事务,进一步减少了与亲人见面的机会。
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。虽然线上交流为亲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,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沟通,但这种虚拟交流往往停留在表面。简单的问候、点赞与评论难以替代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情感深度与温度。比如,视频通话无法完全传递拥抱的温暖、眼神交汇的默契。长期依赖线上社交,会导致亲人之间情感交流变得浮于表面,难以深入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,从而影响亲情的维系。
各自在不同地区生活,子女们会经历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、文化氛围与生活方式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价值观、兴趣爱好等方面逐渐产生分歧。例如,在大城市生活的子女可能更关注时尚潮流、科技创新,而在乡村生活的子女则侧重于农业生产、乡村文化。这种差异导致相聚时共同话题减少,交流变得困难,进而使亲情关系在无形中变得疏远。
亲人之间联系的减少,使得家庭结构变得松散,家庭凝聚力逐渐下降。传统家庭中那种紧密的情感纽带与强烈的归属感被削弱,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也随之降低。在面对家庭重大事务或困难时,可能无法像以往那样齐心协力,共同应对。
下一代由于彼此不太熟悉,缺乏长辈的亲身教导与家庭文化的熏陶,家庭传统、价值观与亲情观念的传承面临困境。例如,一些家族特有的节日习俗、手工技艺等可能因缺乏传承而逐渐失传,亲情的延续与深化受到阻碍,影响家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。
家庭成员应努力创造机会,定期组织家庭聚会、每年拍个全家福。可以选择在重要节日,如春节、中秋等,或家族成员的生日、纪念日等特殊时刻相聚。
在聚会时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故事、欢乐与烦恼,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情感联结。比如,利用春节假期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讲述过去一年的经历,回忆童年趣事,让亲情在温馨的氛围中升温。
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,创新线上交流方式,提升情感交流质量。除了日常问候,可通过视频通话开展家庭会议、组织线上游戏、共读一本书等活动,增加共同话题,让线上交流更具深度与乐趣。例如,每周安排一次家庭视频会议,讨论家庭计划、分享读书心得,使亲人之间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保持紧密的联系。
长辈应注重向晚辈传授家庭传统、价值观与文化习俗,通过讲述家族故事、展示家族历史物件等方式,让下一代了解家族的渊源与发展,增强他们对家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。例如,在家庭聚会时,长辈向晚辈讲述家族先辈的奋斗历程,传承勤劳、善良、团结等家庭价值观,使亲情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与深化。
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亲人关系带来了诸多挑战,但只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,重视亲情的维系,运用合适的沟通方式与传承方法,依然能够跨越地理距离与生活差异,让亲情在岁月中延续,使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。